2020年3月17日晚間六點,108學年度第二學期的漁人樂活夜展開了!這天晚上由莫茲晶諮商心理師帶來「完美主義與拖延」講座,與會者共20位,大家都期待從講座了解如何對付「拖延」的性格。
講師先從自己準備演講的小故事開始,破題表示自己如何覺察自己的「拖延症」,並希望了解同學為何想要來聽這場演講?有同學表示:「因為自己蠻拖延的」,另一位同學表示:「因為自己都不想做,就拖延著玩電腦、玩手機,滑臉書、滑IG。」接著,講師用一張簡單的圖描述拖延者的心理狀態,好比大腦裡面有一個比較理智的掌舵者及另一隻小猴子,猴子代表「想要玩、想要立即滿足、想要簡單的東西」,當猴子掌舵的時候,拖延症立刻發生。例如,講師明明要準備演講資料,但就是有種意念告訴妳不要趕、現在去做點其他好玩的事情、看看食譜放個空,當講到這些拖延的「症頭」時,學生們不禁頻頻點頭表示自己也身在其中。
講師引用「拖延心理學」一書中的四種拖延者類型,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迎接拖延告別成功的內疚者、打破規則的叛逆者、賴在舒適圈的黏人精和隱匿者,並聚焦在第一類型:「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向同學說明這場演講的主題架構。在完美主義者心中,有一個嚴厲的檢察官, 常指出自己甚麼不好、應該怎樣做才出色等等,並且他們的自我價值常常與能力及表現掛勾,因此若表現不夠好,就代表自己沒有能力、沒有價值,所以為了避免被發現自己有不好的一部分,拖延就來了。
在理論與實例的生動分享下,講師最後提醒學生們:「大腦是負面經驗的魔鬼氈」,有許多自動化的負面思考,諸如:二分法思考、過度類化、選擇性注意、扭曲正向經驗、擔心未來、情感混淆事實、自責式思考等多達十二項,講師鼓勵同學用成長的心態取代完美主義內心的檢察官,取代那些「應該/一定/必須」;大腦是一個可以重塑的地方,多覺察自己的「自動化行為」,察覺自己在拖延時的模式是甚麼,並且承諾與自己好好合作,重新設定目標,從簡單的目標開始,如:花15分鐘做點該做的事,有做到就犒賞自己。莫茲晶諮商心理師說,若同學們有發現自己的狀態卻苦無改善的方法,也歡迎各位尋求校內的諮商資源,讓諮商中心的輔導老師們協助同學去覺察、找到修正的方式。
▲莫茲晶諮商心理師破題用自己的拖延症例子開場
▲與會者針對講師的提問進行分享
▲理論與實務的生動分享,大家都聚精會神聆聽
▲講座完成後,心諮佩倩姊對此講座的總結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