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p yea-間隔年,起源於近代西方社會青年對於人生中「壯遊」的嚮往。在升上大專院校或進入社會工作前,利用長假體驗、尋覓自己感興趣的生活方式、工作願景,常見以各地旅行、志工服務、進修課程、打工度假等型式來幫助自我成長。
雪兒,就是位實踐Gap Year,漫遊9年之久,充滿故事的旅人。
集作家、講師、部落客於一身,也是心懷自由的流浪者。從30歲開始打工度假,而至今已旅行世界7大州65餘國,分享旅行如何讓人茁壯。
雪兒講師向同學們拋出「人為甚麼想要旅行?」此問題思考。在場不少人同意旅行是認識自己、歸零再出發的好管道。雪兒透過親身經歷現身說法,帶出異地旅行的動機-人們活在框架內久了,會忘記世界有多大,進而產生渴望「出走」的嚮往。
雪兒第一份在紐西蘭打工度假的工作是從草莓園及蘋果包裝廠開始,褪下原本上班族的忙碌,她開始跟上慢生活的節奏,享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每個當下。
工作之餘,與來自世界各國的異鄉者相互學習彼此文化、價值觀,更是如獲至寶。在多元觀點思辨下,雪兒打破長期以來「國外比較好」的迷思,反之願意深入去探索適合自己的價值觀,不再一昧定論東西方壁壘,學會喜悅自己,也欣賞他人。
旅行與回家,環環相扣,異地生活蛻變成長的關鍵不在里程數,也不在風景炫麗與否。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狀遊的意義,如何踏上安心回家的步伐,或許正是自我追尋的真諦。
講座尾聲,雪兒分享了在泰國受人無私幫助的回憶,這次她也是孤身一人,但孤獨並沒有將她推向孤立,反而建立起對陌生人的信任,接受老伯伯真誠無偽的協助,走訪一間又一間的旅社,直到能安穩入住,平安回家。
再美好的旅行,一定有結束的一天。能在旅途中承擔背包的重量,揮灑汗水、忍受寒冷,那就如同四季的人生,也須承擔生命的重量。
關於自我追尋,若是能心懷出走與歸回的平衡,選擇Gap year是一種值得你我嘗試的冒險!
▲圖1 走你自己的旅行吧! 雪兒講師娓娓道來旅行的啟蒙
▲圖2 雪兒分享紐西蘭蘋果包裝廠打工經歷/span>
▲圖3同學們認真聆聽 回應講師拋出的問題與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