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所當然 並不當然
人們在日常對話中,極少去思考產生話語的路徑。尤其在面對衝突時,口裡所說與腦中所想更有緊密相連的關係。
馬偕醫院協談中心羅惠群心理師,在講座一開始便運用自我介紹,拋出一個個平常大家認為理所當然的問與答,從淺到深,帶領同學們腦力激盪。 初次認識新朋友如何開話題、男女家中規定的差異、闖紅燈的理由、疫情之下國外朋友該不該回來……討論過程中涉及許多似是而非的思路,羅老師提醒同學,對錯要從脈絡思考,而科學性的事情是經過驗證才有對與錯。
內在生命經驗 使溝通多樣貌
若將個人生命經驗比喻成水晶球,不同的家庭、學校、社會經歷將建構出獨一無二的內在世界,如同原先晶瑩剔透的水晶球在彩光照耀下,才顯出獨具特色的光芒。而內在世界,便是我們與人對談的基礎素材。想要促進良好溝通,首先必須了解自己的內在經驗,並試著進入對方的第一手經驗。
羅老師邀請兩位同學上台演出情境劇,揣摩印象派畫作,剖析人的肢體如何呈現內心景況。兩位同學模擬衝突現場,練習循序漸進先改變自己對談的語氣、態度,從原本指責錯誤,到建議改善,再進一步了解對方行為背後的故事。溝通過程中從自身主動轉化開始,使得理性的中間對話得以誕生,促進溝通順暢而行。
人際互動起點 溝通表達
人們可以透過言語、肢體、文字來進行表達,感官接收、進行認知、主動回饋。在群體生活中,想要人如何待自己,就先如何待人。停、看、聽你我的內在水晶球,創造出溝通空間,擴充對話的豐富性!
▲圖1 生活Q&A 理所當然並不當然
▲圖2 有獎徵答時間 你對自己有多認識
▲圖3 畫像情境劇 兩位同學模擬衝突現場
▲圖4 人際溝通講師 馬偕醫院協談中心羅惠群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