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活動回顧]  2023年6份月會<與差異共存的恐懼與勇氣>

差異,存在在每個人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差異,可能會帶來不適與恐懼,但也能是帶來豐富與激盪的契機。差異,迫使我們更深刻思考何為愛與關係。這次的月會我們邀請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的徐敏雄老師,透過他的生命故事和所接觸到萬華街友們的經歷,來與我們分享「與差異共存的恐懼與勇氣」。

那些走過的經歷
徐敏雄老師談到自己小時候有強烈的自卑感,也因此經歷許多人際關係和與人相處的困擾及挑戰。甚至到了大學時,被老師當著全教室同學的面趕出課堂,那沒有解釋、沒有了解、沒有理由的拒絕,更加深了當時對自己覺得可有可無的感受。然而,也在那個當下,心中有個聲音油然而生,「以後,如果有一天我成為老師,我絕不當一位趕學生出教室的老師。」而這也成為日後徐敏雄老師與學生互動、做萬華街友社會行動時深刻的幫助。

生命觸碰生命
在成為師長之後,徐老師曾在課堂中遇到一整學期帶著耳罩式耳機,還律動著身體但似乎沒在聽課的學生,看著這位學生,想起自己曾決定要成為決不趕學生出教室的老師時,雖然每堂課看到這位學生內心還是會有不舒服,但就這樣過了一學期。在期末的回饋單上,卻看見學生寫下他會如此的理由。因為一些因素,使得這位同學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也被遺棄,而在那學期沒有任何一堂課是他聽得下的,但唯有在徐老師的課堂上他可以安心地聽著耳機,有時拿下耳機時還能聽見一些有用的內容。

日後,也有一位學生一整學年都坐在教室前方,自己用筆電看著電影也沒交任何的報告。在那一整學年裡,每次看到這位同學徐老師心中就有個聲音,那就是當有一位差異者存在時,就會想要拿掉這個讓自己感到不適的釘子,然而那並不能解決問題。雖然徐老師內心真實的掙扎仍在,甚是在畢業時這位同學還找徐老師為他寫應徵工作的推薦信。但在畢業後的來信裡,他說出了自己一直都有人際互動和相處上焦慮的狀況,也因為如此才會以看電影的方式來轉移注意力。

這些學生一開始沒說出來的故事,都使徐敏雄老師想起小時候那對人際有焦慮和掙扎、被老師沒理由趕出教室卻沒被傾聽的自己。似乎,過去那些痛苦的經歷使自己能更體會學生的心情和處境。這也讓徐老師深信「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好動機,會出狀況是卡關或方法需要學習」這句話。

撕下標籤才有真實的關係與在乎
到師大後的徐老師也透過佈置辦公室及家具的擺設和空間的引導來促成自己能與學生互動的期待,成為讓學生們能彼此舒服自在交流的地方。在那裡,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們能各自發揮所長,互相請益,一起為著社會中他們所關注的議題激盪出創意的想法,且一同行動和付出。而徐老師也成立了「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對自己從小長大,同時也一直關注的群體—萬華的無家者們有所付出。為著讓萬華的貧困者、當地特色店家和大學年輕人,這原本相互沒有往來的三群人,能夠彼此有所互動。徐老師透過參與式設計,讓年輕人為店家做行銷,店家給年輕人學習的機會;店家給貧困者打工的機會,貧困者為店家做導覽;然後,年輕人做貧困者的好朋友,而貧困者的生命故事則成為開闊年輕人視野的幫助。這樣三方互惠的關係,使各方的差異在彼此優勢與不足終能互助發揮。

此外,也在萬華社區中辦木工班、打擊樂班,讓當地的長輩和無家者們能一同學習。在那裡,大家互相成為同學,人們對彼此沒有既定的標籤,反而都能成為朋友自在的相處和互動。徐老師說去上課的無家者們都會打理自己,因為當他們有一個社會身份時,他們便會經營也想參與其中,當人們感受到自己是被在乎時就有改變的可能。

最後,徐老師分享齊克果的一句話「勇氣不是沒有恐懼,而是即便有恐懼還是要做該做的事情。」,也分享自己信仰中的一句話就是「愛上帝和愛人如己」。在面對各樣的差異時,會有不舒服也可能會有恐懼,那就做愛人如己該做的事吧!或許過程中需要磨合,但也學習根據對方的方式來調整自己的方法並釋出善意。然而,不要期待對方能在短時間內有所改變,而是練習用愛來促成對方理想的實現。或許有人會問,那這樣自己又獲得甚麼呢? 老師最後回應說「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那便是最大的自由了!」

<圖1>6月月會

 

<圖2> 徐敏雄老師分享

 

<圖3> 校長贈禮

 

<圖4>大合照

 

 

回電子報首頁


活動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