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3月20日,高教深耕計畫的首場專題講座特別邀請護理學系的余珮蓉老師,以《一直走,就會到達終點》為題,與我們分享她從護理臨床到學術教育的生命歷程,以及人生旅途中所做的選擇與成長。珮蓉老師以溫暖而深刻的敘述,啟發我們思考職涯發展與人生方向,帶來滿滿的感動與收穫。
珮蓉老師自幼展現出優異的舞蹈天賦,學舞十多年,曾多次代表學校演出與比賽。儘管如此,在她心中最嚮往的職業始終是「當一名老師」。卻在因緣際會之下,她就讀了護理專業學校,展開了另一條人生道路。求學期間,她對攝影充滿熱情,鏡頭成為她觀察世界與抒發情感的方式。這些多元的經歷,讓她始終堅信:「只要不斷學習、勇於嘗試,終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畢業後,珮蓉老師進入台大醫院感染科病房服務。當時社會對愛滋病仍充滿誤解與恐懼,許多人甚至以為僅僅接觸病患用品就會感染。她因此在職場上遭遇不少誤解與委屈,卻也因此更堅定了她對護理專業的認同。後來,她轉至國泰醫院任職,並有機會考取美國Emory University護理學系,展開為期兩年的海外學習旅程。這段旅居美國的經驗,對珮蓉老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美實習期間,她特別選擇愛滋安寧病房,照護許多僅剩六個月生命的愛滋病患。在當地,醫護人員與病患之間的互動總是溫暖而有愛,每一次見面都是一個大大的擁抱。她也親眼見證了許多同性伴侶之間真摯的情感,那份深刻而不言而喻的連結,深深觸動了她的心。每天工作結束後,醫護人員總會主動與病人相擁道別,那些充滿人性與溫度的日常互動,與台灣當時較為保守的醫病關係形成強烈對比。這段經歷不僅開拓了她的視野,更讓她學會勇敢面對挑戰,也深刻體會到:原來在世界的不同角落,關懷與照顧病人的方式可以有這麼多樣且真誠的樣貌。
回到台灣後,珮蓉老師曾在學校任教兩年,但她始終對臨床工作懷抱熱愛,最終還是選擇重返醫院第一線。就在這段期間,她迎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擇,是繼續赴美攻讀碩士,延續學術夢想?還是留下來陪伴罹患癌症、含辛茹苦將她拉拔長大的外公?她選擇了後者。原本醫師預估外公僅剩六個月的生命,然而,在珮蓉老師與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外公最終延續了十一年半的歲月。這段深刻的陪伴旅程,讓她體悟到人生的真正重量,也重新定義了「取捨」與「珍惜」的意義。雖然暫時放下赴美深造的計畫,但她從未停下對台灣護理專業的熱忱與投入。重返臨床後,她積極推動專科護理師制度,盼望為護理工作爭取更多專業肯定與制度保障,也提升照護品質與病人權益。談起她最感驕傲的一段經歷,珮蓉老師回憶起九二一大地震。災後第二天,她主動請纓,搭乘軍機前往重災區埔里參與救援,並在當地駐守三天。當時物資匱乏、環境惡劣,她與同仁分工合作、全力搶救傷患。夜晚,他們只能睡在埔里國中的操場上,頭頂星空、身下睡袋,沒有帳篷,餘震不斷,天亮時甚至是被臉上的露水滴醒。只為能在最短時間內幫助更多受災民眾。她語氣堅定地說道:「在生命最脆弱的時刻,醫護人員就是人們最大的依靠。」其後,她長期在加護病房工作,見證了無數生離死別,也因此對安寧照護產生濃厚興趣。她形容,加護病房就像是自己的第二個家,那裡不僅見證著生命的極限與奇蹟,也讓她學會傾聽、陪伴與放手的智慧。多年來,她照顧過無數病患與家庭,這些珍貴的臨床經歷,讓她更加堅信:護理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條用心耕耘的生命道路。
珮蓉老師步入婚姻的時間較晚,是一位極高齡產婦。過去的她,全心投入護理臨床工作,從護理師、專科護理師、護理長一路做到督導,曾一度以為自己此生不會結婚,也不會有孩子。隨著歲月流轉,人生的優先順序悄然轉變,因為有非常優秀又深情的另一半,她開始期待屬於自己的美滿家庭生活,同時,卻又迎來了另一個重要的抉擇,是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持續擔任醫院的督導職務,還是專心陪伴孩子的成長?最終,她再次選擇了放下耀眼的職場頭銜,將重心轉向家庭與未竟的博士夢,只因她不願在未來對孩子、對家人留下遺憾。也因為這樣的選擇,她來到馬偕醫學院任教,開啟了另一段充滿溫度的護理旅程。在這裡,她與馬偕護理系的學生結下許多美麗緣分,用教學經驗與臨床智慧,陪伴年輕世代成長茁壯。培育更多投入第一線的護理生力軍,對她而言,是另一種延續臨床熱情與價值的方式,也是一份對護理專業永不止息的深情。
回首人生,珮蓉老師坦言,每一次選擇都伴隨著取捨與遺憾,但關鍵在於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正如她辭去醫院督導職位,選擇將時間留給家人,以彌補童年時與家人鮮少相處的遺憾。她以自身經歷勉勵我們:「只要一直走,就會到達終點。」人生途中或許充滿選擇,甚至抵達終點後仍需再做決定,但只要懷抱善良、敦厚與勇氣,勇敢向前,就一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這場講座不僅是護理職涯的分享,更是一場深刻的人生啟示,期望我們都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無懼選擇、勇敢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