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摘要:
1. 使用聽能記錄表教導家長做聽能管理,監控家裡的聽能環境、教導認識聽力圖、判斷漏音位置、監聽耳機的重要性
2. 解決家長對輔具的質疑和問題。教導家長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里程碑、如何創造適合的口語環境、家長和孩子的互動技巧
3. 填寫親職紀錄表。紀錄家長的互動和教學技巧能力、家長和孩子的作息時間,從中尋找療育問題並調整。
心得:
今天請到羅淑貞老師帶我們觀摩聽損寶寶在復健過程中所做的所有活動。在過程中除了幫小朋友做評估,也針對家長做很多教學。
如家長聽能記錄表就是教導家長做聽能管理,包括監控家裡的聽能環境,可以邊說話邊玩玩具,讓家長聽監聽耳機,去感受家裡的吵雜環境。以及確定家長了解聽力圖的意義。家長也要學習如何判斷漏音的位置,如果將耳膜壓住就沒有漏音就是耳膜不合,如果壓住還有聲音就要把耳膜拔掉,可能是耳管破裂或者助聽器本身有問題。確認電池還有沒有電也是聽能管理的一環,希望家長理解監聽耳機的重要性,除了檢查電池狀況還能監聽聲音的品質。
我們也要解決家長的問題,如「為什麼他一歲還不會說話? 」等等。家長會這樣覺得可能是不清楚孩子發展的里程碑,抑或是家長的口與環境不夠,也有可能是家長和孩子的溝通互動技巧不好。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從寶寶語言能力發展里程碑去和家長衛教,告訴家長用聽覺年齡去看待發展標準,而不是用孩子的生理年齡。親職紀錄表也是很好的諮詢工具,其中可以記錄家長和孩子的互動技巧、家長學習教學技巧的能力、家長對孩子的教養、家長的作息和陪伴孩子的時間。以這次課程的個案做例子,孩子和家長遊戲的時間每天僅有3小時,所以每天相處的時間是不夠長的,需要請家長調整。
教導家長說話技巧也很重要。如說話速度及音量隨孩子的學習成效做調整,並且音量和音強不能過度強調母音。平常也可以多用狀聲詞和小朋友玩,因為狀聲詞為中低頻比較容易接收,且語調孩子會比較喜歡,不停重複狀聲詞並不會很不自然。
因此當家長詢問孩子戴上HA為何還是沒有反應,我們就要思考是環境、聽力或是教法的問題,並從中去作調查和調整。
▲個案狀況說明
▲個案分享與討論
▲總結影響個案發展的因素
▲補充說明兒童的行為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