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摘要:
今日羅老師分享兩位聽損兒童個案聽能復健的經驗,解析行為管理策略,針對嬰幼兒的溝通技巧作概念解釋與流程說明。
先介紹個案基本資料及過去病史,並探討為何個案現況與發展歷程不符之原因,再講解重度聽損之教學目標,如需建立溝通管道需學習手語等。 接著分享教學策略,考量個案年齡與現況需求等,大多需透過快速有效的方式介入,則先教導手語,若個案能穩定使用再往聽覺口語的方向前進。因主要目標為誘發個案口語,因此不會過度講求手語的精準度。 講解實際課程與設計理念,並提及重要的聽覺三明治技巧(先說一次→傾聽+手語→邊說邊比),若期望誘發口語,須照口語及閱讀文法翻譯。
治療目標:提升溝通、語言理解表達能力及語音清晰度。
治療策略:依個案現況能力、優弱勢及學習意願調整課程。
治療步驟:快速提升溝通語言理解表達及字彙量→手口語。
介紹溝通先備能力:
1. 先有注意力才能記憶,如交叉式注意力、傾聽。
2. 模仿力足夠,如動作、口語。
3. 主動互動溝通意圖,如有動機、可以且維持輪替。
4. 配合度:所有學習的基礎。
最後則是行為管理策略與特殊經驗分享,針對不同個案的上課狀況做滾動式修正,讓個案能接受上課環境與時長,提高配合度才能有效提升學習成效。
心得:
感謝羅老師分享兩位聽損兒童個案聽能復健的寶貴經驗,如個案一為六歲男性,患有前庭導水管擴大症,六歲時評估聽不懂別人說話且無口語,聽力為右耳重度聽損;左耳極重度聽損。老師先探討的地方在於為何六歲才發覺聽損,背後可能的原因是否會影響個案後續的課程學習,這點在臨床上是極其重要但課堂中幾乎不會提到的部分,若家庭支持度或環境資源不足,可能會發生像是個案二的電子耳植入兩年後聽不懂也不會說的困境。 至於解析行為管理策略,我認為老師在處理突發狀況或是特殊處境的個案時很是得心應手,因為老師會針對不同的個案做滾動式修正,不斷地讓個案去適應環境及課堂內容,直至個案適應並提高配合度。不過老師也提及臨床上有些特殊個案須花費較多耐心與心思去處理,因此不用過度強調課程目標,若個案真的無法配合就先找出有興趣的玩具,否則整堂課都在哭鬧也無法專心上課。
最後針對嬰幼兒的溝通技巧作概念解釋與課堂流程說明也是提綱挈領的一環因應個案現況及目標需求快速評估並呈現在課堂中,設計有步驟性的課程讓個案從成功中獲得成就感;從錯誤中能夠反思,同時觀察個案進度。投影片末端還貼心的提供家長可自行購買的書籍,以便在家與孩子更親密的互動,也對聽能復健的概念更加認識,達到一行二效的目的。
▲兒童個案一分享與討論
▲兒童個案二分享與討論
▲行為管理策略分享
▲教學經驗分享
|